德、加学者研究发现,针灸止痛效果比西药更好
国际的针灸热潮,起因于1970年代。19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James Restons在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因为急性盲肠炎手术,使用针灸缓解疼痛,他的经验被刊登在《纽约时报》,引起热烈回响,再加上来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全世界掀起一股针灸热潮。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刊物《世界卫生》发表针灸专刊,并建议针灸可用来治疗43种疾病。
全球超过3万5千名西医师,热衷针灸及相关研究
当时的欧洲,也沉浸在”针灸热”的氛围中,不仅是西医师,也有中医师、大学教授及非医事人员等,各种不同的协会组织成立。当时的欧洲西医医学界,有感于各种针灸组织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代表比利时医学针灸学会的西医医师Francois Beyens与来自意大利、奥地利、以色列、加拿大、美国、挪威、希腊、英国、捷克、苏联、波兰、法国等国的西医医学针灸学会代表,倡议共同创立一个由西医医师为主体的针灸医学会组织,强调针灸及相关技术的功效、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的实证医学证据。
因此,ICMART于1983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成立,发展至今,已经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以西医师为主体的医学针灸学会,会员涵盖全球60多个以西医师为主的针灸学会,包括奥地利、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希腊、捷克、土耳其、丹麦、芬兰、韩国、印度尼西亚、巴西、澳洲、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等,共有超过3万5,000名从事医学针灸及相关技术的西医医师。
ICMART科学奖,是国际医学针灸暨相关技术医学会最重要的年度奖项,在每届ICMART大会上颁发,以表彰国际学者在中医、针灸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杰出科学贡献。根据被提名者在基础或临床研究的创新优秀科学成就,以及发表在经同侪评审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再经由ICMART科学委员会成员组成的独立委员会选出,并依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估:Ⓐ创新 Ⓑ主题相关程度 Ⓒ科学严谨度。
德、加研究发现,针灸止痛效果比西药更好
例如由德国Greifswald医学大学麻醉科Taras Usichenko医师与加拿大McMaster大学合作的研究,纳入剖腹产后的产妇进行研究,在剖腹产术前到术后3天,分别给予针灸(60人)、假针灸对照(60人)、西药止痛对照(60人)3种不同止痛治疗,发现针灸止痛效果显著地比其他两组好,进一步探讨产妇母乳泌乳量与新生婴儿需要额外使用配方奶粉的比例,发现相较于假针灸对照组与单纯西药止痛对照组,接受针灸组的产妇其新生儿需要使用配方奶的天数平均减少1.7天与2.8天。而且新生儿的体重也增加较多。
另一个有趣的研究,是由德国慕尼黑大学Ute Engelhardt讲师与夏绿特-柏林医学大学神经内科Doanna Dietzel医师,报告他们正在进行中的”穴位按摩合并气功治疗长新冠症候群相关的疲倦随机临床试验”,透过连续8周的穴位按摩(包括印堂、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再伴随8周的气功锻练,这个临床试验持续进行中,预计收案100位试验组与100位对照组,像这样结合穴位按摩与气功的研究,在德国顶尖的大学医院进行,结果令人期待。从西医医师的角度来探讨针灸实证,也是一个验证针灸临床疗效的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