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 中医用甘草

2019-02-26 14:25:26急救知识
脾胃虚弱 气血不足 中医用甘草
禁忌:
中满证忌之。
性味:
味甘,生平炙温。
功效:
1. 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
2. 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3. 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
4. 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
性状:
大而结者良。
制法:
补中炙用,泻火生用。
配伍:
白、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
备注:
(1)「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
(2)「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潜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
(3)「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
(4)「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饮,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绵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
(5)「中满症忌之」:甘令人满,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仲景治痞满有甘草泻心汤,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泻。
(6)「达茎中肾茎用梢」:梢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
(7)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实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非妙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枣十枚。
(8)仲景方及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
——————————————————————————
免疫中草药甘草抗溃保肝免疫抗癌(2004.06.08 中国时报)
孙安迪(台大医师、微生物免疫学博士)
甘草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其化学成分为:三类、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和其他。
甘草有免疫、抗癌作用,抗老、抗氧化作用,保肝、抗溃疡作用,降血脂、抗凝血作用,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甘草多糖能诱生γ-干扰素,有免疫调解作用;甘草甜素能提高白血球,作用类似黄耆多糖、人参多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也有免疫调解作用。
甘草类黄酮有抗氧化作用,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有清除能力。甘草对胃液分泌有抑制功能,具有抗溃疡的作用。甘草能促进胰液分泌,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抗心律不整,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临床上可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支气管气喘、血小板减少性紫斑、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皮肤病、感染性炎症、艾滋病。用甘草甜素治疗艾滋病带原者效果较好,用药后免疫功能增强。
德国研究人员2003年6月在《刺胳针》杂志报告说,甘草甜素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明显抑制「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毒复制,高剂量的甘草甜素几乎可阻断培养皿中SARS病毒的复制。而香港和台湾等地用来治疗SARS的「雷巴威林」(ribavirin),却几乎不具抑制效果。
甘草煎剂,一般用39克,大量可用3060克。凡中满腹胀者忌用。甘草当大量服用数日,或小量长期服用,部分人可导致水、纳潴留和低血钾,出现血压升高、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等。老人及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合并有肾脏病、高血压者应慎用。
—————————————————————————-
名称:
甘草/生甘草
课本参考:
Lotusea中草药学 283.00页
分类:
补虚药 — 补气
功用:
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性味:
甘. 平。
归经:
十二经
用法用量:
五分至三钱,煎服。
药名及炮制:
生甘草、生草、粉甘草(生用,多用于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甘草、炙草(蜜炙用,多用于补中益气。)清炙草(炒用。)
方例:
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人参、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酒治心 动悸、脉结代。
应用:
1.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不足等症。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常与党参、白、茯苓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应用;对于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症,可与补血养阴及温通心阳药如阿胶、生地、麦冬、人参、桂枝等品配合应用。
2.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甘草生用则能泻火解毒,故常用于疮痈肿痛,多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对咽喉肿痛,可与桔梗、牛蒡子于等配合应用,有清热利咽的。
3.用于咳嗽气喘等症。本品甘缓润肺,有痰止咳的,在临床上用治咳嗽喘息等症,常与化痰止咳药配伍应用,作为辅助之品。因其性质平和,故不论肺寒咳喘或肺热咳嗽,均可配合应用。
4.用于腹中挛急作痛。本品有缓解挛急之央A常与芍药配伍,治腹中挛急而痛。此外,甘草还能缓和药性,有减低或缓和药物烈性的作用,历代本草文献上并载有本品有解药毒作用,可供研究。
文献摘录: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
《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用药法象》:「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汤液本草》:「附子理中汤用甘草……,调胃承气用甘草……,此缓之之意;小柴胡有柴、芩之寒,参、半之温,用甘草和之;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
备述:
1.甘草是一味常用的药物,一般认为本品在方剂中只是作为辅助、矫味之用;其实根据临床实践的体会,它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效用,如炙甘草汤补心气、振心阳,甘草干姜汤温润肺脾,芍药甘草汤缓急定痛,甘桔汤痰利咽,银花甘草汤清热解毒等,都是用它作为主药的。
2.甘草又能缓和药性,如四逆汤用本品以缓和干姜、附子的温热,调胃承气汤用本品以缓和 大黄、芒硝的攻下作用等。3.甘草甘缓,凡湿阻中焦、脘腹胀满者用之能令人气窒满闷,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
科属: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根。
药用部份:
植物的根茎和根
英文名称: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Or G. inflata Bat. Or G. glabra L.s root or root bulb
————————————————————————————
图谱
药名:
甘草
拼音:
GANCAO
来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
功效:
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
主治:
治脾胃弱,食少,腹痛便溏,倦,肺痿咳嗽,心悸,厥;生用,治咽喉痛,消化性,疽,解毒及食物中毒。《本》:”主五六府寒邪,筋骨,肌肉,倍力,金,解毒。”《》:”中下,短,咳嗽,止渴,通,利血,解百毒。”《性》:”主腹中冷痛,治,除腹;益五;制毒;,令人(不)痿;主人血腰痛;而多,加而用之。”《日子本草》:”安魂定魄。五七,一切、悸、、健忘。通九,利百,益精,筋骨,解冷。”?《珍珠囊》:”血,胃。”?《液本草》:”治肺痿之血,而作吐;消五之疽,耆同功。”?《目》:”解小胎毒、?,降火止痛。”? 《中植》:”治消化性和疸。” 【性味】 甘,平。?《本》:”味甘,平。”?《》:”毒。”?《本草衍》:”微。”? 《珍珠囊》:”生甘,平;炙甘,。” 入脾、胃、肺。?《液本草》:”入足厥、太、少。”?《雷公炮性解》: “入心、脾二。”?《本草通玄》:”入脾、胃。”?《本草解》:”入手太肺、足太脾。” 【用法用量】 服:煎,0.5~3;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或煎水洗。 【用忌宜】 《入》:痢疾初作,不可用。《品化》:味厚而太甜,中不宜多用,恐膈不思食也。《本草正》:中者勿加,恐其作,速下者勿入,恐其功。 【物配伍】 《本草集注》:”、漆、苦之使,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配芍,滋血,急止痛;配滑石,清暑,利水和中;配梅, 生津止渴。
别名:
美草、蜜甘(《本经》)、蜜草、草(《别录》)、国老(陶弘景)、灵通(《记事珠》)、粉草(《群芳谱》)、甜草(《中国药植志》)、甜根子(《中药志》)、棒草(《黑龙江中药》)
处方名:
甘草、生草、粉草、粉甘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商品名:
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此外还有以下传统商品名称: 梁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王爷地草:产于宁夏巴盟的阿拉善左旗者。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质量最优,为地道药材。 西镇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及宁夏陶东、平罗一带者。属于西草。 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拉达特旗一带者。属于西草。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属于西草。
西北草:产于甘肃尼勤、庆阳、张掖、玉门等地者。属于西草。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 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林格尔等地者。属于西草。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辽宁的昭乌达盟、吉林的哲盟、黑龙江的呼盟等地者。属于东草。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属于西草。皮甘草:又名带皮甘草、带皮草、皮草。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长段者。 把甘草:为在加工过程中切成长段、扎成把者。 甘草节:又名粉草节、草节。为甘草根及根茎中充填有棕黑色树酯状物质的部分。 甘草头:又名疙瘩草、疙瘩头。为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甘草稍:又名草稍、生草稍。为甘草根的末稍部分或细根。 均以皮细而紧、质坚体重、红棕色、粉性大、甜味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
本植物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甘草头)、根的末梢部分或细小根(甘草梢)、根或根茎内充填有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甘草节)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
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光果甘草分布新疆。黄甘草分布甘肃。胀果甘草,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拉丁名:
药材Radix Glycyrrhizae原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 L.,黄甘草Glycyrrhiza kansuensis Chang et Peng,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al.
炮制方法:
甘草:拣去杂质,洗净,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时,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蜜炙甘草:取甘草片,加炼熟的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甘草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甘草,须去头尾尖处,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暴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纲目》:”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得配本草》:”粳米拌炒,或蜜炙用。”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十日成。”陶弘景:”甘草,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罕草最佳。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本草图经》:”甘草,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 细根也。采根,去芦头及赤皮。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