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的中医中的药用价值

2018-06-10 22:40:33急救知识
草果的药用价值
功用:
燥湿散寒,截疟。
性味:
辛. 温。
归经:
脾. 胃
用法用量:
一钱至二钱,煎服。
药名及炮制:
草果、草果仁、炒草果仁(炒,打碎用)
方例:
草果饮(《证治准绳》):草果、高良姜、厚朴、藿香、半夏曲、丁香、青皮、生姜、大枣治寒湿内积,胸腹胀痛。达原饮(《温疫论》):槟榔、厚朴、芍药、黄芩、草果、甘草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后发热,继而但热不寒,或发热傍晚益甚,头疼身痛,脉数。
应用:
1.用于寒湿中阻、脘腹胀满、吐泻等症草果香浓辛烈,有较强的燥湿散寒6,可用于寒湿阻滞脾胃、脘腹胀满;疼痛及呕吐腹泻等症,可与草豆蔻、厚朴、苍等同用。
2.用于疟疾。草果又能截疟,药性温燥,以治寒湿偏盛之疟疾为移。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尤为常用,可与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文献摘录:
《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
《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霾湿浊之蕴崇。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
《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6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备述: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1.化湿药的效用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跟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以免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2.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中阻之症,常配合温里药同用;如为湿热之症,须配合清热燥湿药同用。
此外,如兼气滞,可配行气药;脾胃失运,可配健脾和胃药;如湿邪较重,还可与利水渗湿药相配伍。
3.化湿药弁B燥湿,易于耗阴伤津,故阴虚津少,舌绛光剥者宜慎用。
4.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
具有化湿效用的药物还有:
1.化湿:扁豆(补虚药)
2.化痰湿:石菖蒲(开窍药)
3.清化湿热:海桐皮(祛风湿药)
4.温燥寒湿:白芷(解表药)、橘皮(理气药)、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药)、白(补虚药)。%
解除痹痛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风寒湿邪侵犯人体,留着于经络、筋骨之间,可以出现肢体筋骨酸楚疼痛、关节伸展不利,日久不治往往损及肝肾而腰膝酸痛、下肢痿弱。凡患风湿痹痛者,必须选用祛风湿药进行治疗。祛风湿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肢节不利,酸楚麻木以及腰膝痿弱等症,有的偏于祛除风湿,有的偏于通利经络,有的具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可跟据病情适当选用。祛风湿药味多辛苦,性寒温不一,主要归于肝肾二经。
科属:
姜科草本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实。
药用部份:
植物的果实
英文名称:
Amomumtaso-kocrevostetLemarie
——————————————————————————–
别名:
草果仁。
来源:
姜科 (Zingiberaceae)。草果 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 的种子。
性味:
味辛,性温。
功能:
祛湿,消滞,除痰,健胃,化积,截虐。
主治:
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胸腹痞满,反胃恶心,寒多热少,带下。
用法用量:
10~20公克/日;科学中药:0.5~2.0公克/日。可依病症与体质酌量增减使用量。
———————————————————————————–
产地: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的成熟果实。主产于中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将原药炒至焦黄色时并微鼓起,捣碎取仁;或将草果仁姜汁微炒用。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燥湿散寒,除痰截疟。
临床应用:
1.用于寒湿中阻之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
草果燥湿,温中皆强于草豆蔻,故寒湿盛者更宜,常与砂仁、厚朴、苍术等配伍。
2.用于疟疾。
草果芳香辟浊、散寒燥湿、除痰截疟,以寒湿偏盛为宜,多配常山、知母等同用,如常山饮。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的瘴疟,亦可选用,常与柴胡、黄芩、槟榔、知母等药同用。
用量、用法:
3-6 克。
煎服。去壳取仁捣碎用。
参考数据:
《饮膳正要》: “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本草纲目》: “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本草纲目》引李杲云: “温脾阳,止呕吐,治脾胃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现代研究:
草果仁含挥发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