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级特色调理师刘金星

2018-06-01 09:40:56急救知识
刘金星,男,汉族,1952年11月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里,爷爷是方圆百公里医德高尚、医术精良的一位知名中医,本人12岁跟随爷爷学医,15岁在本村当赤脚医生,1975年参加南阳地区中医培训班,1990年在南阳张仲景国医学院进修学习八个月,2013年9月至今在华林商学院潜心学习,不断实践,探讨了一套调理疾病的绝招。特别是在调整乳腺增生、奶化疮、股骨头坏死、痔疮、便秘、心脏病、颈、肩、腰、腿疼、痛风等方面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且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高级特色调理师刘金星
谈未病先治
摘要:未病先治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有效的指导着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仍然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中医治未病学说,浅析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得到推广。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为众多医学家所推崇,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发挥,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与齐桓公的一段对话,足以说明未病先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扁鹊被世人奉为神医,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扁鹊却说他是他兄弟三人中医术最差的一个,因为他大哥是在病尚未发生之前而提前预防,他二哥是病刚刚发生而进行治疗,他是在病已发生后才治疗,这个故事明确地告诉我们,防患胜于治疗,这是我们中华医疗的精妙之外。
从古至今,我们中医一直推崇未病先防思想,首先重视摄生防病,强调健康宣教,教育常人如何病延年、养生益寿。其次,对已发生的疾病,必须经过及时而恰当的治疗,将病邪消灭于萌芽状态。第三,是“治未病”思想认为应欲病防作,《素向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第四,主张早干预未病变之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这也有别于就病论病的观点。所以中医药特别强调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如众所周知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有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便是最为典型的例证。可见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方法多变。这些方法和手段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
1、调整心态,呵护正气,防止情志致病
黄帝内经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以上皆在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症,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症发生的内在机理。
一般情况下,情志活动是人体正常生理表现,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的控制能力,才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导致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且直接伤害内脏,即所谓的七情内伤。同时不良情志活动卫外御邪和抗病康复能力降低,不仅可引起疾病发生,也可使病情恶化加剧,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常有因患者情志异常波动而使病情加重。可见,情志因素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其致病机理的关键在于扰乱人体的气机。因此每一位想健康的人必须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化解不良的情绪,尤其要化解仇恨、抱怨情绪。仇恨、抱怨是心灵的毒药,是机体的腐蚀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仇恨和抱怨之中,其脏腑将会产生诸多损坏身体健康的毒素,从而导致百病缠身。要想健康一定要忘掉仇恨,消除烦躁,做一个不抱怨的人。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抱怨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堕落。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在当今这个时代,抱怨似乎成为一种家庭流行病,丈夫抱怨妻子不温柔、不贤惠、不顺从、不做家务;妻子抱怨丈夫没出息、没地位、没男子汉气概;家长抱怨子女不孝顺、不懂事、不争气;孩子抱怨家长唠叨不止、要求苛刻、管束太严、期望过高。更让人堪忧的是,抱怨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魔鬼,占领着许多人的心灵,让众多的人内心的毒素越积越多,导致百分之八十的人亚健康。因此,人一定要学会包容、学会给予、学会化解不良情绪。让我们用一颗包容的心,原谅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人,让曾经的伤害随风而去,让诸多的不满、不甘烟消云散,你将会发现一个迥然不同的天地,从而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你将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灵,你的自我痊愈的力量将放大千倍,从而获得一个健康的身心。
中医高级特色调理师刘金星
2、调节饮食,劳逸适度。
中医特别重视食疗文化的推广,食疗胜于药疗。《素间》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经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饮食要有节制,玉米既能养人又能伤人,所以每个人不应以个人的饮食爱好而有偏颇,否则易生疾病。节制饮食则五脏平和、血气滋荣、精神健爽,自然延年益寿。生命在于运动,便绝对不能太过,对于劳逸危害,中医自古便有论述。《素间上古天真论》有:“醉以入房……故半而衰也。”《后汉书·华佗传》指出:“人体欲待劳动,但不当使极身,”等等。中医病因观认为,起居应有变,劳逸应适宜,否则会劳则气耗,耗散正气,损伤元阴元阳,从而导致疾病丛生。由此可见,节制饮食、均衡营养、少荤多素,是健康养生的重要环节。
中医高级特色调理师刘金星
3、注重锻炼,增强正气。
维护正气,才能实现未病先防。如何提高我们身体的正气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运动。
《黄帝内经》认为,当人体正气充实时,一般不容易被邪气干扰而生病,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防病先要注意养生,维护正气。
中医学认为,维护正气的方法有许多种,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一般来说,首先要加强锻炼,从根本上改善自身体质,增强正气的抗邪能力。中医正气是指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当人体的正气虚时,六淫邪气入侵,人就会容易生病,当一个人的正气旺盛,就不会生病。
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排斥反映,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导致各种组织损伤和病理损害。中国治疗免疫病,主要有扶正、邪,即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自身稳定性。可见防病先固正。
总之,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意义深远。上述观点仅是个人一知半解,希望众多同仁对此进行发掘及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