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会增加血液黏稠度
2016-08-06 23:47:16急救知识

很多人不知道血液为什么会黏稠,人的血液过于黏稠又会对健康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血流速度必然减慢,严重时可影响人体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是什么原因使血液黏稠呢?
a.缺水是血液黏稠的即刻因素。
流动着的血液,90%是由水组成的。当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剂、腹泻等引起的身体失水,都可使血容量减少。此时,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
b.有形成分是血液黏稠度的物质基础。
饮食因素摄人的 脂质食物过多,口味越好的食品含脂肪越多,一时贪图美味,就会使祖祖辈辈粗茶淡饭的习惯改变了。摄人的热量过多,使热量转变成脂肪储存起来。能使血液变稠的有形物质有:血液中的红细胞以及蛋白等。红细胞的数量越多,血液越黏稠,血液中纤维蛋白质的含量,对血黏稠度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纤维蛋白元升高,血黏稠度升高。
C.使血液变稠的非血液因素
电磁紊乱:居住环境电磁污染,自己感受不到,但电磁紊乱是导致高黏血症的重要因素。由于电磁紊乱,使红细胞所带负电荷丢失,红细胞易聚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脏腑功能紊乱:同在一个生活环境中生活,有的人什么都吃,但血脂不高,有的人很在意,但血脂、血黏度都高,这和每个人的脏腑功能、脂质代谢是否紊乱有关系。
有些环境因素,可以影响血液的黏稠度,如夏季血黏度高,冬季血黏度稍低,清晨和上午血黏度高,傍晚和下午低,当阴雨、闷热、低气压时,血黏度也偏高,风和日丽时血黏度低《食厚味饮食后血黏度高,摄人清淡饮食后血黏度低。这些因素中有些与水失衡有关,有的则与人体整体功能失调有关。
根据高黏血症的发病因素,在生活中可以自行做些调节。如饮食因素、运动因素、注意保持体内水的平衡等,对防止高黏血症有实际意义。已经患有高黏血症的朋友,除在生活中做些自行调节以外,要接受相关的治疗。如纠正电磁紊乱,使红细胞解聚,恢复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患有高黏血症的朋友,常常伴有 血脂和动脉硬化,只有控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才能减轻动脉硬化。降低血脂,就要降脂溶栓,通过脏腑功能的调节,消融动脉粥样硬化物,使血液中有形成分下降,才能使血黏度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如果血黏度过高,则血流缓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很容易在血管内沉积,天长日久,血管壁越来越厚,使管腔越来越窄,不仅影响了血液流动,还容易使血管堵塞,造成相应组织的缺血、缺氧。脑血管缺血、缺氧,会发生头痛、头晕甚至会发生脑中风,冠状动脉缺血缺氧,会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等。
控制人体的血黏度,才能使血液在人体中畅通无阻,维持各组织器官的血氧供给,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